专家人才凝心聚力 南粤创新再谱新章 陈和生、骆抗先等10人获“南粤创新奖”

发布时间:2021-11-03文章来源:南方网 浏览次数:

近日,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全省专家人才锐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创造,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张忠德、高文2人“南粤突出贡献奖”,授予尹烨、刘超、苏权科、杨春宝、杨登辉、张培震、陈和生、姚璇秋、骆抗先、Miguel A. Esteban(米格尔·埃斯特班)等10人“南粤创新奖”。

近年来,我省致力于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在今年的获奖者中,有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院士,有勤奋刻苦、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有潜心耕耘、不懈奋斗的专家学者……他们立足自身领域,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着智慧力量。

锐意求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省不断强化人才支撑,精准引育高层次人才,岭南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胸怀爱国之心,锐意求新并取得硕果的专家人才,为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才强省凝心聚力。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18年如一日,从事跨海桥隧工程建设、科研和技术管理等工作。他用世界眼光谋划,融合创新、默默耕耘,为我国超级工程建设及跨海桥梁隧道技术走向世界前列作出突出贡献。

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研究创建了海洋环境长寿命混凝土结构、超长桥梁及深埋沉管隧道抗震及防灾减灾设计、工业化建造等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这一系列改革创新,使得横亘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获国际桥协、国际隧协、国际桥梁大会等最高奖项。

同样为我国技术成果在国际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作出贡献的,还有广州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刘超。

3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一直从事法医DNA检验等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出高分辨法医DNA检测系列试剂,彻底摆脱了DNA检验关键试剂依赖进口的局面。

此外,刘超在DNA数据库建设、陈旧腐败检材DNA检验方面以及法医硅藻检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利用这些“硬核”技术,他帮助我国侦破一系列疑难重案和命案积案,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荣誉。

专家人才们敢于攀登高峰、不畏困难,即便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同样毫不退缩。

核酸检测作为本次疫情防控的关键“武器”,其速度和效率对控制新冠病毒蔓延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建设一个可复制推广、持续运营、“平疫结合”的疾病检测与防控通用型平台,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尹烨率领团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中。

一整套用于传感染病原发现和规模化检测的综合解决方案——“火眼”实验室,很快被研发出来,并在南粤大地上建设铺开,为疫情防控作出突出贡献。如今,“火眼”实验室已经成为全球科技抗疫行动的“中国名片”,并获得国际级大奖“最佳设计红点奖”和“IAI全球设计奖(建筑奖)”等10余项荣誉。

弘扬工匠精神勇攀科学高峰

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的赛场上,杨登辉感到周围气氛焦灼,他与日本选手在一台机器前驻足,比赛随时开始。

裁判一声令下,图纸在手,他迅速进行工艺分析,画出3D实体,着手开始编程,机床即刻轰鸣起来……随着三个模块的比赛内容有条不紊地完成,杨登辉赢得最终胜利。

“当我真正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证明。”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高级技师杨登辉最终夺得项目金牌。

凭借一股“闯”劲,杨登辉敢“挤”敢“钻”,带领团队解决了数控加工方面的多项技术难题,获得多项楔压式夹具和电动压线装置专利证书,并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等多项荣誉。

杨登辉认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既要继承传统工匠精神,更要将其发扬光大。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先后获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等奖项,多名学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当前,我国正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工匠们不懈付出。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春宝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广州扎根企业科研一线16载,在北斗芯片设计和系统建设相关的科技领域创新突破。

2016年以来,他主持研制三款北斗三号基带芯片,掌握世界先进的基带芯片架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实现了成果快速转化,有力支撑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组网运行。

同样在自身发展领域深耕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培震。

他长期从事地震动力学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时,临危受命,出任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兼总指挥,领导汶川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工作,在国家抗击重大地震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张培震牵头创建了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协调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的发展,组织了我国最大科考实习船的调研、立项和建设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海洋科学的进步。

他研究地球科学基础理论30余载,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4次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在国家减轻地震灾害和广东省海洋学科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扎根岭南大地专注科研工作的,还有很多外籍专家。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Miguel A. Esteban,13年刻苦钻研,帮助广东干细胞研究取得重大创新性成果。

这些专家人才扎根于岗位之上,深耕不辍、精进创新,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体现了大国工匠的风范,推动我省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潜心耕耘结出硕果飘香

在广东,还有一类专家人才,他们在时间的长河里默默坚守,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

六十年光阴流转,南方医院主任医师骆抗先作为国内著名传染病学专家、乙肝防治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病人,90岁高龄仍坚持每周出三次门诊。

骆抗先长期从事乙型肝炎的科研、临床、教学和科普工作,潜心钻研60多年,在病毒性肝炎研究方面造诣深厚。

他带领团队在国内最早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乙肝研究,提出“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理论,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备受瞩目。

在临床工作上,他坚持患者至上、以诚待人。从医以来,数十万乙肝患者在他手上得到救治。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传承学术思想和医疗技术,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感染病学、肝病学专业领军人才,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道德模范”和“时代楷模”等荣誉。

面对记者的采访,骆抗先深情地说:“我要把剩下的时间都留给病人,直至最后一刻。”

年逾70,奋斗不止。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积极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落户广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研究员陈和生,在东莞大朗镇建起了被称为国之重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基地。

作为我国在粒子物理领域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他不负使命,主推的项目直接推动华南地区国家大科学工程实现零的突破。不仅如此,他继续潜心耕耘,在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有力带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同样年逾古稀仍然不忘初心的,还有现已86岁高龄的广东潮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姚璇秋。她幼时便开始接触潮剧,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潮剧艺术。

“当时学艺比较辛苦,戏班也没有固定的休息场所,晚上睡觉就把草席铺在台上。”忆当初,姚璇秋不禁眼眶发红。在从艺的70余年里,姚璇秋积极推动潮剧的延续和创新,在声腔演唱技巧上谋求进步,开创第一代女旦声腔,并逐渐成为新一代潮剧演员的杰出代表。

如今退休,姚璇秋也没闲着,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身段、唱腔各方面的看家本领传授给她的学生,努力推动潮剧艺术走出国门,“我会为潮剧传承奉献余生,因为只有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才能守住这门艺术”。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