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赋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1-04-19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网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相关协调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早在2019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知识产权人才为知识产权强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重要前提和核心要义。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学科定位不清、基础理论研究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学科定位不清或不合理,束缚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能动性。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直未能厘清知识产权的学科归属问题。它应该归到法学、工商管理学或者管理科学与工程,还是公共管理或者经济学?直到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统一将知识产权设置于法学学科下成为法学学科特设专业,就本科层次而言归属于法学学科。这种学科定位,致使知识产权专业特点难以突出,知识产权实务课程较少;限制了课程设置的内容,导致了重法律而轻技术的培养现状;法学学科难以涵盖知识产权学科的知识内容。

二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影响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养分供给。一方面,知识产权定义难以统一,其内涵和外延也是未有定论,加上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以及具体类型存在不断扩展的趋势,诸如此类问题都加大了该学科系统化发展的难度。学科的系统化发展,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支撑,是专业知识塑造和学科思维形成的最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从知识产权的立法例来看,多为单行法律法规且内容丰富,缺乏体系化认同和统一的抽象定义,在专业划分和人才培养上难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待提升。

三是现有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利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一方面,现行的通行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法学核心专业课程14或者16门,再多加几门知识产权基本课程,诸如专利法、商标法以及著作权法。即现行课程体系“法学化”,呈现“泛而不精”,无法适应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型培养需求。另一方面,通行的教学内容偏重于知识产权的基础知识,且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产权内容,忽视了应用和实务训练。换言之,缺少必要的自然科学应用课程和知识产权实务课程的培养模式,不但削弱了知识产权教学的效果,也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正是这种“质量”上的不足导致了数量上的“稀缺”。

多措并举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知识产权人才是实现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保障。培养符合新时代知识产权强保护要求的知识产权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探索科学合理的培养新模式。知识产权学科是一门复合型学科,知识产权专业需要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也就决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提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从培养模式上,应当改革传统的仅注重传授法律知识的做法,避免忽略应用能力的培养,改变轻视综合素质培养的模式,力求构建符合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素养的新培养模式,即注重司法案例教学,强化复合实训与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的优化培养路径。

二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一方面,知识产权是置于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授予的也是法学学位,所以培养方案不能顾此失彼,既要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又不能忽视包括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内的知识产权主要课程。另一方面,培养方案也要注重知识产权司法案例教学。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相当一部分源于司法案例的分析与理解,反之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也是需要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得以验证。因为,司法案例不但能够呈现案件的全貌,从案例中也能够洞悉立法精神和司法政策,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法律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三是课程内容设置与时俱进,体现前沿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基本知识。从知识产权人才应当解决的实践问题来看,就是为“科技创新提供激励、引领、保护和服务”,这一使命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法律知识,还应对技术有所了解。为此,应开设交叉性和创新创业类新课程,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知识产权专题课程,从而培养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四是构建多方位、立体式的协同育人新模式。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决定高质量、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需要高校和用人单位长期配合和互动的系统化工程,更是一项综合工程。校企间无缝式对接,产学教研深度结合,加强高等院校与实务部门协同互补,倡导企业与高校联合协作,这些都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不二法门。(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人才大数据研究院,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组建的跨学科、跨领域新型科研与服务机构。主要研究人才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处理、多模态展示和评价服务。】更多信息请参考网址:

https://www.shuzirc.com/

image.png

微信ID:人才大数据

image.png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晓薇